近日,從華強藝術品交易中心電子盤走勢來看,始終保持著穩健上升的態勢,步步為贏。其中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吉祥如意(產品代碼:601005)已走出四連陽之勢,表現不俗。
2013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發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剪紙——吉祥如意”一套一枚,面值50元。發行的這套即是我們大盤上的吉祥如意。藝術品的選材選自我國民族性傳統藝術——剪紙藝術,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十分悠久。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發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剪紙——吉祥如意”,以獨特的題材贏得收藏者們的青睞,走俏收藏市場。
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藝術遺產——剪紙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其傳承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剪紙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由于剪紙使用的工具和材料非常簡易,早已深深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并隨著時代不斷進步。我們先探討一下它的歷史發展軌跡。
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公元前6世紀),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的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都與剪紙同出一撤,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
而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團花剪紙。唐代剪紙已處于大發展時期,F藏于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均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 。另外,在敦煌莫高窟也出土過唐代及五代的剪紙,如《雙鹿塔》《群塔與鹿》《佛塔》等都屬于“功德花紙”一類,主要是用來敬供佛像,裝飾殿堂、道場。
南宋時期,已經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行業藝人。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并達到鼎盛時期。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 。
20世紀40年代,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剪紙開始出現。此后,創作出了一大批反映邊區人民生產、生活、戰斗的新剪紙?梢哉f延安的剪紙開創了中國剪紙的新紀元。新中國成立后,藝術家們創作了大量表現社會主義新人新事的新剪紙,開拓了剪紙創作的道路,也豐富了中國民間裝飾美術的形式和內容,兒童、體育、雜技、歌舞等也成為剪紙最常見的題材。
可以說,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在中國歷史上就沒有中斷過。它充實于各種民俗活動中,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藝術形態之一。
積極向上的傳統觀念構成民俗之樹的軀干
本套“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剪紙——吉祥如意”,選取舊時吉祥如意的圖案,寓意如意稱心。北齊•張成《造像題字》:“為亡父母敬造觀音像一區,合家大小八口人等供奉,吉祥如意! 《莊子•人間世》:“虛室生日,吉祥止止,成玄英《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徵”。舊時圖案常作一孩童手持如意,在大象背上戲玩;或象背馱一寶瓶,瓶中插戟或如意等。套吉祥主題剪紙充滿了民間風格和民族特色,吉祥如意的主題鮮明,人物形象豐滿,種種喜慶元素盡表現于方寸,讓人不得不驚嘆于剪紙藝術的玲瓏、秀美、雅致。
事實上,納吉避兇傳統觀念的心態構成,是中國民俗之樹的軀干。豐富多彩的吉祥剪紙紋樣,是它枝頭上的繽紛奇葩。納吉避兇習俗始于周代,戰國和秦漢最為盛行。流傳于今的各種傳統圖案,稱為一份豐厚的民俗文化遺產。它以弘揚向往國泰民安、生活幸福、婚姻美滿、健康長壽等積極主題保留下來,是用來表達求吉驅惡的觀念產物?梢允亲陨砥碓傅,也可以是相互祝頌的。